www.76uu.com/a/novlit/mj/20070321/1549.html许老师的评语:这是俊梅给我寄来的网址,我大略看了一下,认为还不错,图文并茂,值得一看!
阿 尔封斯・都 德(Alponse Daudet) 跟《最后一课》的关系就是,他是写《最后一课》的作者!
阿尔丰斯·都德 开放分类: 文学家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1857年他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1858)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的出版给他带来小说家的声誉。这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作者以故乡普罗旺斯的人情风物、传说掌故为题材,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抒发深厚的乡土感情。其中有几篇是美丽的童话,例如《塞甘先生的山羊》,叙述塞甘先生的一头温和而漂亮的小山羊,酷爱自由,不满足于后园的青草,偷逃到附近小山上漫游,勇敢地和狼搏斗,直到精疲力竭被狼吞噬。《高尼叶师傅的秘密》描述塔拉斯孔城开设面粉工厂后使当地磨坊的风车都停顿下来,但高尼叶师傅磨坊的风车却照旧运转不休,原来他用生石灰冒充麦子磨成粉。他的苦心却博得了居民的同情。《磨坊书简》发表两年后,都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1868)出版。《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1878年、1896年又先后发表了《故事选》与《冬天故事》。普法战争以后是都德长篇小说的多产时期,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罗蒙与长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划巧于钻营的资产阶级政客形象的《努马•卢梅斯当》(1881)、《萨福》(1884)、《不朽者》(1888)等。都德在《塔拉斯孔城的达达兰》中塑造了一个自吹自擂的庸人的典型形象,小说以漫画的手法讽刺资产阶级中某些人虚张声势的英雄主义。《雅克》叙述一个贫苦男孩的生活经历和奋斗过程,与《小东西》类似。在《富豪》中,作者写一个暴发户到巴黎后遭到破产以至身亡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勾画了第二帝国时期丑恶的的社会风尚。《努马•卢梅斯当》写的是一个善于钻营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长的高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政客的典型形象。《不朽者》主要是讽刺最高科学机构法兰西学院,书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究,他毕生努力奋斗,终于混进了法兰西学院,成了被称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论著却被发现是假科学。《萨福》写一个浪漫女子萨福的庸俗的爱情故事,曾受到法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拉法法格的批判。都德是位多产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外,1888年还发表了《一个作家的回忆》和《巴黎的三十年》两部回忆录。他的剧本《阿莱城的姑娘》(1872)曾由法国音乐家谱成歌剧。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一个剧本和四个短篇集。长篇中较著名的除《小东西》外,还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和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小弟弗罗蒙与长见黎斯雷》(1874)。都德赞同左拉的自然主义创作论,但并不是无动于衷地描写现实。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都德在文学理论上,对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点表示赞同。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纯客观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正像他在《小东西》里所说的那样,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经历加进去罢了。都德的作品都加进了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欢乐、忧郁、愤怒和眼泪。他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态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他的创作倾向,总的说来,是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批判的。不过他的社会视野不够宽广,批判不够深刻,揭露的锋芒往往限于社会世态和人情习俗,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则又近乎悲天悯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以亲切的略带幽默的眼光观察他们。他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独特意味的东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风格加以表现,并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间。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柔和的诗意和动人的魅力。关于《磨坊文札》 成名后的都德,在普罗旺斯乡间购买了一座山上的旧磨坊,告别喧嚣的巴黎,隐居在此,写作了他著名的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 有趣的是,都德这本集子的《前言》竟然是那座磨坊买卖交易过程的记录,颇具历史现场感: ……当地业主,在他本人作出了法律保证与经济担保的条件下,明确宣称并无任何债务、特殊权益以及抵押的情况,当众出售并转让下述产业,给当事的承受方阿尔封斯·都德先生,诗人家住巴黎,此产业为一座风力磨面粉的磨坊,地处罗纳河山谷……一个杉树成群、橡树四季常青的小山冈之上;该磨坊业已荒置二十多年,不能再用来磨粉,现已布满了野葡萄藤、苔藓、迷迭香以及一直爬上了风翼的其他攀升植物。 尽管该产业的状况如上所述,且其大转轮已经破损,平台的裂缝中已长满了青草,但都德先生声称,此磨坊正合他意,他可以以此作为他进行文学创作的地方,自愿承担一切后果,对卖方无任何要求,不言而喻,修缮概由他本人自行解决。 此次交易由当事双方商定价格,诗人都德先生已经用通行的货币,将售款如数交付事务所……交易过程有公证人当场目睹……各有关人士签字…… 交易签约在邦佩里古斯特事务所举行,奥诺哈主持其事,在场的有吹短笛的老艺人法郎赛·玛玛依,有人称基克的持十字架的白衣修士路易塞…… 这是我迄今见过的最别致的《前言》!这个《前言》引发了我无限遐想……我对都德先生的写作甚至写作状态产生了极大兴趣。 都德先生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在接下来的一篇《安居》中,都德先生迫不及待地向读者描绘他的磨坊新居: 一大群兔子……足足有二十来只,在平台上围坐成一圈,正靠月光暖和暖和它们的小爪子呢……我刚把天窗打开半扇,呼噜一声,这支露营部队就东逃西散了,一个个露着白色的臀部,高高地翘着尾巴,溜进了矮树丛中。我却巴不得它们再回到磨坊里来。 都德先生的“房客”,还有一只“阴阳怪气”的猫头鹰,据说是个“喜欢沉思冥想的家伙”,倒是与都德先生相安无事。他接着描写磨坊的白天: 房门大开,阳光灿烂。 一片郁郁葱葱、翠色悦目的松树林,从我的磨坊前一直伸展到山坡下。天际,阿尔比尔山峻峭的顶脊清晰可见……万籁俱寂……只是在远处,偶尔传来一声笛音,薰衣草丛中一声鸟叫,大路上骡子的一声铃铛声。如此优美的普罗旺斯景色…… 然后,都德先生不无得意地对他的读者或者友人写道: 现在,您要我怎么来对您那个嘈杂而昏暗的巴黎表示惋惜痛心呢?我住在这个磨坊里是何等的舒适自在啊!这是我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一个角落,一个充满芳香、煦和温暖的小天地,它远离报刊媒体、车马喧嚣与乌烟瘴气!……在我身边,有这么多美妙的东西!在这里才安居八天,我脑子里就已经联想翩翩,思如潮涌……您看,就在稍前的昨天傍晚,我亲眼看到羊群回到山脚下农庄时的情景,我向您发誓,我是绝不会用这幅景色来换取您这个星期之内在巴黎所观看的那些首场演出的。 就是这样一位归居田园、满心甜润的都德,他写下的又怎能不是一个个好的故事。 《繁星》,写一个牧童爱慕田庄主人的女儿斯苔法奈特,但他只能怀着这没有希望的恋情孤独地待在放牧的高山上。一个偶然的机会,斯苔法奈特来到高山上为他送粮食,突遇山洪爆发而不得不在高山牧场上过夜;牧童怀着纯净的柔情,自持操守,与自己心目中的仙女度过了一个星光灿烂、充满诗意的夜晚。 《高尼勒师傅的秘密》,是在高尼勒师傅的风力磨坊即将被蒸汽磨坊取代的历史变迁中,在一种哀而不伤的基调上,突出描写了普罗旺斯人淳朴友爱的乡风人情——村人知道了高尼勒师傅风车空转的秘密,重又回到高尼勒师傅的磨坊磨麦子,直到高尼勒师傅死去。 读着《磨坊文札》会有种感觉,就是:其中每一篇小说都染上了都德先生沉醉田园的微醺的酒意,读者也随着都德先生坠入甜蜜梦乡,那里处处呈现着童话的纯净和牧歌的天真…… 即使是像《波凯尔的驿车》那样写老实的磨刀匠娶了漂亮放荡的女人而被人嘲笑的故事,那人性的缺陷与弱点也透出质朴与淳厚;即使是写《三遍小弥撒》那样讽刺宗教善男信女的篇什,妙趣横生中也蕴藉着温情。而像《赛甘先生的山羊》那样一篇探讨自由、冒险与生命代价的付出的寓言,都德也能将严峻深刻的主题写得清新有趣、天真烂漫、精致隽永。 可以说,《磨坊文札》是都德归居田园的怀乡之作,他的温柔的目光遍抚普罗旺斯的山冈、草木、牛羊,他的精致的文笔写出了此地的人情、人性、风俗,一个从没到过普罗旺斯的人,读了此书,都会有恍如置身其中的感受,都要陶醉在那美好的乡间。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田园牧歌般的《磨坊文札》又是一种知识分子写作,这印象是在与法国另一位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相比较得来的: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们、《项链》那样的环境,都是赤裸裸的一派世俗(或曰现实)景象,可没有都德式温情脉脉的面纱笼罩。这里且不论优劣短长,只是说,都德短篇小说有他独特的气质,他笔下的世界是一个被作家的柔情蜜意过滤了的世界,恬静、清朗、精致,就连苦难也是安稳的,丝毫没有峥嵘、乖戾之气。 不知道都德的磨坊生涯是否结束于普法战争,抑或在其后才开始?若在战前,那就更可理解都德的《最后一课》何以如此沉郁悲怆;若在战后,那是对作家心灵的最大安慰。 本书的翻译者柳鸣九先生,是中国法语界的权威,他的著述与翻译以及主持的大项目可以列出长长一串。而翻译《磨坊文札》,即有他青年时代的系念,又因不急不缓、徐徐译来,他颇为谦虚地说:自己觉得倒也译出了一点原汁原味。 但我特别注意到的却是,柳鸣九先生在译后记中所表达的对于都德的田园的向往。谁不向往呢?阳光下,那像一只大蝴蝶停在绿油油的小山冈上的都德先生的磨坊…… 许老师的评语:哇!钻石组的同学真是积极,这已是来自这一组同学的第三则留言了。佳仪,你把整个网站的资料都剪贴上来了吧?
关系:《最后一课》的作者Link:http://bbs.kxkb.com/yuwen/jiaoan/1199099897534292.html20分!!!许老师的评语:宇森,你可真是满脑子的分数!
法国小说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0%94%E5%B0%81%E6%96%AF%C2%B7%E9%83%BD%E5%BE%B7谢欣颖 6P(CL) 组员:1)雷雪怡2)Wan Ting3)Ambrose Tan Jing Yi对不起,我的电脑不能够输入华文.况且,我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所以没有输入正确的名字。
网址是:www.blogwind.com/t/1754.shtml 佳祯。6PCL许老师的评语:佳祯,你给了网址,但是却没写下答案哦!
答案:他是《最后一课》的作者。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0%94%E5%B0%81%E6%96%AF%C2%B7%E9%83%BD%E5%BE%B7
许老师,网址,看一看吧!www.76uu.com/a/novlit/mg/20070321/1549.html http//cwiki.sungangedu.net:82/doc.php?action=view&docid=655相信大家会喜欢!许老师的评语:谢谢你, 誌贤!
最后一课》(La Dernière Classe)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於1873年发表的一篇名作,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和《柏林之围》一样,是一部全世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小说。意义《最后一课》表现的是入侵者不但抢占居民的天然资源,还要进行精神奴役的侵略手段,通过强迫当地居民学习占领者的语言,禁止学习母语,以使下一代的民族感泯灭,永远当亡国奴的策略。
阿尔封斯・都德 是《最后一课》 的作者
Post a Comment
10 comments:
www.76uu.com/a/novlit/mj/20070321/1549.html
许老师的评语:这是俊梅给我寄来的网址,我大略看了一下,认为还不错,图文并茂,值得一看!
阿 尔封斯・都 德(Alponse Daudet) 跟《最后一课》的关系就是,他是写《最后一课》的作者!
阿尔丰斯·都德
开放分类: 文学家
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身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1857年他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1858)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的出版给他带来小说家的声誉。
这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作者以故乡普罗旺斯的人情风物、传说掌故为题材,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抒发深厚的乡土感情。其中有几篇是美丽的童话,例如《塞甘先生的山羊》,叙述塞甘先生的一头温和而漂亮的小山羊,酷爱自由,不满足于后园的青草,偷逃到附近小山上漫游,勇敢地和狼搏斗,直到精疲力竭被狼吞噬。
《高尼叶师傅的秘密》描述塔拉斯孔城开设面粉工厂后使当地磨坊的风车都停顿下来,但高尼叶师傅磨坊的风车却照旧运转不休,原来他用生石灰冒充麦子磨成粉。他的苦心却博得了居民的同情。
《磨坊书简》发表两年后,都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1868)出版。
《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1878年、1896年又先后发表了《故事选》与《冬天故事》。
普法战争以后是都德长篇小说的多产时期,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罗蒙与长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划巧于钻营的资产阶级政客形象的《努马•卢梅斯当》(1881)、《萨福》(1884)、《不朽者》(1888)等。
都德在《塔拉斯孔城的达达兰》中塑造了一个自吹自擂的庸人的典型形象,小说以漫画的手法讽刺资产阶级中某些人虚张声势的英雄主义。
《雅克》叙述一个贫苦男孩的生活经历和奋斗过程,与《小东西》类似。
在《富豪》中,作者写一个暴发户到巴黎后遭到破产以至身亡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勾画了第二帝国时期丑恶的的社会风尚。
《努马•卢梅斯当》写的是一个善于钻营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长的高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政客的典型形象。
《不朽者》主要是讽刺最高科学机构法兰西学院,书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究,他毕生努力奋斗,终于混进了法兰西学院,成了被称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论著却被发现是假科学。
《萨福》写一个浪漫女子萨福的庸俗的爱情故事,曾受到法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拉法法格的批判。都德是位多产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外,1888年还发表了《一个作家的回忆》和《巴黎的三十年》两部回忆录。他的剧本《阿莱城的姑娘》(1872)曾由法国音乐家谱成歌剧。
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一个剧本和四个短篇集。长篇中较著名的除《小东西》外,还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和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小弟弗罗蒙与长见黎斯雷》(1874)。都德赞同左拉的自然主义创作论,但并不是无动于衷地描写现实。
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
都德在文学理论上,对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点表示赞同。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纯客观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正像他在《小东西》里所说的那样,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经历加进去罢了。都德的作品都加进了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欢乐、忧郁、愤怒和眼泪。他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态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他的创作倾向,总的说来,是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批判的。不过他的社会视野不够宽广,批判不够深刻,揭露的锋芒往往限于社会世态和人情习俗,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则又近乎悲天悯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以亲切的略带幽默的眼光观察他们。他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独特意味的东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风格加以表现,并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间。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柔和的诗意和动人的魅力。
关于《磨坊文札》
成名后的都德,在普罗旺斯乡间购买了一座山上的旧磨坊,告别喧嚣的巴黎,隐居在此,写作了他著名的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
有趣的是,都德这本集子的《前言》竟然是那座磨坊买卖交易过程的记录,颇具历史现场感:
……当地业主,在他本人作出了法律保证与经济担保的条件下,明确宣称并无任何债务、特殊权益以及抵押的情况,当众出售并转让下述产业,给当事的承受方阿尔封斯·都德先生,诗人家住巴黎,此产业为一座风力磨面粉的磨坊,地处罗纳河山谷……一个杉树成群、橡树四季常青的小山冈之上;该磨坊业已荒置二十多年,不能再用来磨粉,现已布满了野葡萄藤、苔藓、迷迭香以及一直爬上了风翼的其他攀升植物。
尽管该产业的状况如上所述,且其大转轮已经破损,平台的裂缝中已长满了青草,但都德先生声称,此磨坊正合他意,他可以以此作为他进行文学创作的地方,自愿承担一切后果,对卖方无任何要求,不言而喻,修缮概由他本人自行解决。
此次交易由当事双方商定价格,诗人都德先生已经用通行的货币,将售款如数交付事务所……交易过程有公证人当场目睹……各有关人士签字……
交易签约在邦佩里古斯特事务所举行,奥诺哈主持其事,在场的有吹短笛的老艺人法郎赛·玛玛依,有人称基克的持十字架的白衣修士路易塞……
这是我迄今见过的最别致的《前言》!这个《前言》引发了我无限遐想……我对都德先生的写作甚至写作状态产生了极大兴趣。
都德先生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在接下来的一篇《安居》中,都德先生迫不及待地向读者描绘他的磨坊新居:
一大群兔子……足足有二十来只,在平台上围坐成一圈,正靠月光暖和暖和它们的小爪子呢……我刚把天窗打开半扇,呼噜一声,这支露营部队就东逃西散了,一个个露着白色的臀部,高高地翘着尾巴,溜进了矮树丛中。我却巴不得它们再回到磨坊里来。
都德先生的“房客”,还有一只“阴阳怪气”的猫头鹰,据说是个“喜欢沉思冥想的家伙”,倒是与都德先生相安无事。他接着描写磨坊的白天:
房门大开,阳光灿烂。
一片郁郁葱葱、翠色悦目的松树林,从我的磨坊前一直伸展到山坡下。天际,阿尔比尔山峻峭的顶脊清晰可见……万籁俱寂……只是在远处,偶尔传来一声笛音,薰衣草丛中一声鸟叫,大路上骡子的一声铃铛声。如此优美的普罗旺斯景色……
然后,都德先生不无得意地对他的读者或者友人写道:
现在,您要我怎么来对您那个嘈杂而昏暗的巴黎表示惋惜痛心呢?我住在这个磨坊里是何等的舒适自在啊!这是我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一个角落,一个充满芳香、煦和温暖的小天地,它远离报刊媒体、车马喧嚣与乌烟瘴气!……在我身边,有这么多美妙的东西!在这里才安居八天,我脑子里就已经联想翩翩,思如潮涌……您看,就在稍前的昨天傍晚,我亲眼看到羊群回到山脚下农庄时的情景,我向您发誓,我是绝不会用这幅景色来换取您这个星期之内在巴黎所观看的那些首场演出的。
就是这样一位归居田园、满心甜润的都德,他写下的又怎能不是一个个好的故事。
《繁星》,写一个牧童爱慕田庄主人的女儿斯苔法奈特,但他只能怀着这没有希望的恋情孤独地待在放牧的高山上。一个偶然的机会,斯苔法奈特来到高山上为他送粮食,突遇山洪爆发而不得不在高山牧场上过夜;牧童怀着纯净的柔情,自持操守,与自己心目中的仙女度过了一个星光灿烂、充满诗意的夜晚。
《高尼勒师傅的秘密》,是在高尼勒师傅的风力磨坊即将被蒸汽磨坊取代的历史变迁中,在一种哀而不伤的基调上,突出描写了普罗旺斯人淳朴友爱的乡风人情——村人知道了高尼勒师傅风车空转的秘密,重又回到高尼勒师傅的磨坊磨麦子,直到高尼勒师傅死去。
读着《磨坊文札》会有种感觉,就是:其中每一篇小说都染上了都德先生沉醉田园的微醺的酒意,读者也随着都德先生坠入甜蜜梦乡,那里处处呈现着童话的纯净和牧歌的天真……
即使是像《波凯尔的驿车》那样写老实的磨刀匠娶了漂亮放荡的女人而被人嘲笑的故事,那人性的缺陷与弱点也透出质朴与淳厚;即使是写《三遍小弥撒》那样讽刺宗教善男信女的篇什,妙趣横生中也蕴藉着温情。而像《赛甘先生的山羊》那样一篇探讨自由、冒险与生命代价的付出的寓言,都德也能将严峻深刻的主题写得清新有趣、天真烂漫、精致隽永。
可以说,《磨坊文札》是都德归居田园的怀乡之作,他的温柔的目光遍抚普罗旺斯的山冈、草木、牛羊,他的精致的文笔写出了此地的人情、人性、风俗,一个从没到过普罗旺斯的人,读了此书,都会有恍如置身其中的感受,都要陶醉在那美好的乡间。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田园牧歌般的《磨坊文札》又是一种知识分子写作,这印象是在与法国另一位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相比较得来的: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们、《项链》那样的环境,都是赤裸裸的一派世俗(或曰现实)景象,可没有都德式温情脉脉的面纱笼罩。这里且不论优劣短长,只是说,都德短篇小说有他独特的气质,他笔下的世界是一个被作家的柔情蜜意过滤了的世界,恬静、清朗、精致,就连苦难也是安稳的,丝毫没有峥嵘、乖戾之气。
不知道都德的磨坊生涯是否结束于普法战争,抑或在其后才开始?若在战前,那就更可理解都德的《最后一课》何以如此沉郁悲怆;若在战后,那是对作家心灵的最大安慰。
本书的翻译者柳鸣九先生,是中国法语界的权威,他的著述与翻译以及主持的大项目可以列出长长一串。而翻译《磨坊文札》,即有他青年时代的系念,又因不急不缓、徐徐译来,他颇为谦虚地说:自己觉得倒也译出了一点原汁原味。
但我特别注意到的却是,柳鸣九先生在译后记中所表达的对于都德的田园的向往。谁不向往呢?阳光下,那像一只大蝴蝶停在绿油油的小山冈上的都德先生的磨坊……
许老师的评语:哇!钻石组的同学真是积极,这已是来自这一组同学的第三则留言了。佳仪,你把整个网站的资料都剪贴上来了吧?
关系:《最后一课》的作者
Link:http://bbs.kxkb.com/yuwen/jiaoan/1199099897534292.html
20分!!!
许老师的评语:宇森,你可真是满脑子的分数!
法国小说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0%94%E5%B0%81%E6%96%AF%C2%B7%E9%83%BD%E5%BE%B7
谢欣颖 6P(CL)
组员:
1)雷雪怡
2)Wan Ting
3)Ambrose Tan Jing Yi
对不起,我的电脑不能够输入华文.况且,我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所以没有输入正确的名字。
网址是:www.blogwind.com/t/1754.shtml
佳祯。6PCL
许老师的评语:佳祯,你给了网址,但是却没写下答案哦!
答案:他是《最后一课》的作者。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0%94%E5%B0%81%E6%96%AF%C2%B7%E9%83%BD%E5%BE%B7
许老师,网址,看一看吧!
www.76uu.com/a/novlit/mg/20070321/1549.html http//cwiki.sungangedu.net:82/doc.php?action=view&docid=655
相信大家会喜欢!
许老师的评语:谢谢你, 誌贤!
最后一课》(La Dernière Classe)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於1873年发表的一篇名作,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和《柏林之围》一样,是一部全世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小说。
意义
《最后一课》表现的是入侵者不但抢占居民的天然资源,还要进行精神奴役的侵略手段,通过强迫当地居民学习占领者的语言,禁止学习母语,以使下一代的民族感泯灭,永远当亡国奴的策略。
阿尔封斯・都德 是《最后一课》 的作者
Post a Comment